被揀選的客人(彼得前書2:1-11)
我們知道有被選上的中國小姐、女婿、大學生、立法委員、總統,但「被揀選的客人」是什麼意思?這是指著基督徒的身份說的,一方面我們「是被揀選的族類」(彼前2:9),就算「絆跌,也是預定的」,都是出自神的旨意;一方面我們也「是客旅,是寄居的」(彼前2:11)。這兩個觀念都跟永恆上帝拯救人、管理世界有關,也跟我們每天生活有關。
彼得前書用很多東西來形容我們基督徒的身分,為要我們明白基督徒要怎麼過日子。
基督徒像嬰孩
彼前2:1-3,「所以,你們既除去一切的惡毒(或作陰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嬰孩的特點就是吃、睡,不斷的領受。這裡只有講到吃的部分。
1.要除去苦毒
而基督徒這吃的部分又有點跟一般嬰孩不一樣,對我們基督徒來講,我們每個人原來沒信耶穌的時候是在罪惡、死亡裡,而且最多的就是心中有很多苦毒、不平、嫉妒、邪惡、憤怒、怨恨、焦慮、擔心、憂愁、不愉快、害怕,到信主之後也還常常有。基本上,我們信了耶穌,有了上帝給我們新的生命,就是已經跟基督同死、同埋葬、同復活,就是個新造的人,需要有上帝的話和聖靈,幫助我們對付這些自己的情緒,除去那些苦毒…等。
我覺得我們屬肉體的人很喜歡作的一件事,就是常常去想別人怎麼對不起自己,「我好可憐;我丈夫好對不起我…」,這是世界上的一個特點。如果沒有這特點,感謝主,神在你還沒得救時就給你這種得救的特質,就是不計算人的惡。
各位,你一定要從這罪惡世界、罪惡人生裡我們所接觸、看到的這一切的罪惡、痛苦、疾病、不公的後面看到有上帝美善的旨意;又從耶穌基督的拯救看到,上帝給我們永遠的福分,生活越是順服,這就給我們力量能夠勝過這些苦毒、悲憤、詭詐、假善、嫉妒、毀謗的話。
2.要愛慕靈奶
但這只是一面,更重要的一面是我們需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那「純淨的靈奶」是什麼?一般解釋就是神的話,但我想那「愛慕那純淨的靈奶」要表達的就是一個基督徒在他重生得救以後,我們都求主讓我們能繼續的渴慕那靈奶,需要有一種屬靈的胃口,喜歡屬靈的事。
「靈奶、屬靈的事」,講得簡單一點就是屬聖靈的事或屬上帝的事。當然,最重要的是上帝的話。但同樣,你在讀上帝的話時可以非常屬肉體、屬血氣,有非常多不良動機,你可以是要炫耀自己的知識、記性、讚美、希臘文多熟,或用這來罵人。我們是希望在每件事上,包括洗碗、拖地等等,都有嬰孩渴慕靈奶的態度,這是上帝給我的食物,我來領受、學習。
很多事情,我們需要學習,總要存著一顆心:這是主給我的機會來做這事,然後平安喜樂中,來領受上帝給我們生活中一切的恩典,那叫「愛慕靈奶」,好像一個小嬰孩,只要一醒著他就很想要吃。
3.愛乾淨
嬰孩還有一個特點。他很愛乾淨,當他尿片一髒了,不舒服,就哭,要你幫他換。也就是,一個基督徒,正面的,你心中常常渴慕上帝,喜悅上帝的事,即使是不好的事,也有個感恩的心;負面的,對罪惡越來越厭惡,只要那些惡毒、詭詐、假善、嫉妒、裝敬虔出現在心思意念中,就要除去。
我再說,不一定是讀經禱告(當然這是最基本的),也包括我們整個生活的態度,上帝都在給我們一些訓練、恩典,讓我們能夠被建造,「以致得救」。這「以致得救」是講我們最終的得救,以及在每天生活中被上帝拯救脫離各樣大大小小的患難。
下面又是個循環,「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越嘗過主恩,你就越想嘗那主恩,所以你越是願意讀經、禱告、善待人、傳福音、背十字架、執行公義公正,包括有時嚴厲的責備人。而且,你越是有一顆屬神的心,你做這些事,就越做得好,就越喜歡做;你越喜歡做,就越做得好。這是個善性循環。
各位,這裡面一定有艱難,讀經就是,不是都有很多亮光;就如同婚姻生活、教會生活或工作,不是都非常愉快。但重點是,我們需要在很平常的小事、瑣事上能夠忠心,而且靠著主來做。那麼,即使帶著苦難,我們也能在這些事上有個平安、喜樂的心。耶穌、保羅、摩西、大衛,都是這樣?
所以,不要以為我們信耶穌就是平平順順的。那主恩的滋味並不是我們想像的聽道總是如沐春風,可能常常是食之無味。甚至如果你聽到一個名嘴講道,可能會把你的胃口弄壞了,以後就這也不好,那也不能吃的。
我們嘗過主恩的滋味,忠心、良善、有恆的作一個基督徒,在小事上忠心,就讓我們逐漸逐漸在婚姻、工作、教會生活裡逐漸長大,「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如果個人如此,教會也必如此,一起在成長。各位,如果只是一個部分在成長,那就叫癌症,會妨礙到別人。
基督徒像活石
彼前2:4-6,「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棄的,卻是被神所揀選、所寶貴的。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因為經上說:看哪,我把所揀選、所寶貴的房角石安放在錫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
我們愛上帝、信上帝,在生活中預備最基本的事(讀經、禱告、教會生活),然後我們就漸漸的成長。那成長裡不只是長大,也包括越長越美。
「美」這個字,在基督教裡也不太被看重,我們通常很虛偽,會說「美麗是虛浮的」,但心中又很羨慕;就像我們也常說,「貪財是萬惡之根」,心裡又希望有錢;「知識叫人自高自大」,但又很羨慕博士。各位,基督徒不要有這些虛偽,我們總是一方面想到這是上帝的恩典、權柄,一方面就希望用這些來「榮神益人」-榮耀上帝,也叫其他弟兄姊妹得幫助,大家一起成長,變得越來越美好。
被建造成靈宮
而這美,這裡講得好像是蓋一個漂亮的教會。不過一個漂亮的教會裡如果沒有上帝,一切都是虛假的,一點意思也沒有。所以,這漂亮的教會希望是屬靈的,是被建造成上帝所寶貴的「靈宮」,「屬靈的宮殿」。
我們聯合起來被建造成一個最漂亮的地方。彼得沒有用「教會」,而用漂亮、輝煌、美麗的「靈宮」。「殿」是聖殿,是敬拜上帝的地方;「宮」是「上帝的宮殿」,皇帝睡覺、休息、住和發號司令的地方。當然,這裡兩個都表達了。「聖殿」通常若講到是上帝在那裡以及的地方。
這我只能想到兩個跟我們基督教很沒有關係的例子來形容。一個就是凡爾賽宮,是好大喜功的路易十四建的。另外一個就是梵諦岡的大教堂,是天主教的大教堂。這些美麗的建築,都精雕細琢,非常漂亮,但這漂亮裡面可能有很多腐敗或污穢。
而我們講到的「靈宮」,就是我們每個人是個活的、靈的、非常美好的石頭,是耶穌基督身上的肢體,被用來建一個最豪華、最堅固的「神的殿」,奉獻上帝所喜悅的靈祭。事實上,這「靈」的意思,表示不是物質上的。當然包含物質成分,就像我們獻上金錢,但遠比那重要多的就是那後面我們對神的信望愛。
我最近看到一本書很感動,一位美女兼才女,加拿大的資優生,在牛津大學讀文學博士,是一個女性主義兼無神論(或不可知論)者,完全沒有信仰。牛津大學這些學校很悲哀的也是,到今天早就沒有什麼信仰。她到了牛津,竟然學生裡面有人跟她傳福音,她當然拒絕,但神已經藉著這感動她,她自己不知道。有一天她就莫名其妙走到學校對面的聖馬利教堂。各位,你到一個歐式教堂最深的印象通常就是彩色玻璃、歌德式建築、管風琴等等,是很動人,但神真是對人有些提醒,這是一個學文學的女孩子,對基督教是有敵意和冷漠的,人跟她傳福音她拒絕,但她就進到教堂。那本書寫得很棒,她說:「我進到教堂,迎接我的是一排一排的長椅,以及椅子背後排得非常整齊一本本的聖詩和聖經」。這是神的帶領,她就被一排排的聖經吸引,她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知道是聖靈感動她),就想拿一本回宿舍看,但又覺得這是偷聖經,不好,就坐下來看。從創世記第1章看起,就被吸引了。
我很感動,事實上每個人都應該被上帝感動,但通常我們這麼的屬肉體,根本不管上帝的感動。她被感動,就坐下來看。以後每天都來看,越看她越吃驚,她說:「這書寫得太稀奇了,有一位上帝,創造世界,管理萬有,祂的兒子被一個處女生下來」。她被震撼了,說:「這本書難怪會造成這麼多戰爭,人和人之間的戰爭以及人和自己的戰爭。」各位,這種戰爭是每個成為基督徒的過程中都有的:「上帝的話可靠嗎?神蹟是真實的嗎?神的創造是真實的嗎?聖經裡那些矛盾的話我們怎麼解釋?如果有上帝,怎麼會這樣、那樣?」各人有不同的難處,但她的難處她都一一克服,後來重生得救,信了耶穌,感謝主。
我說這話就是她從在一個教會裡,幾乎每天都來讀聖經,找到了上帝。但我猜在牛津這兩三百年來恐怕沒有一個人有她的經驗,很想看聖經。其實上帝在每件事上,包括透過電視、電腦、手機,在呼喚你。這些活動讓你知道後面有上帝。
我們是被建立成一個靈宮。很遺憾,在牛津那個教會跟西方很多教會一樣,都是新派的教會,根本沒有信仰。我在網路上看見他們推薦的新書是:「基督徒無神論」。簡直神經病,基督徒怎麼還無神論?那裡面教牧可能都是同性戀什麼的,有信仰的沒有多少,但他們教會還擺了聖經,那聖經還是叫人得到拯救,我們感謝主。
上帝的教會一方面是無形的,那教會是從義人亞伯開始,一直到永恆,所有神兒女在基督耶穌裡面的一個靈宮。在今天來講是屬靈的,但也有屬物質的成分,因為我們有肉體,耶穌也有肉體。這無形的教會是古今中外所有神兒女的聯合。
另外一個有形的教會,就是你我的教會、堂會等等。有形的和無形的缺一不可。我們並不是只講屬靈,也講現實教會現實裡種種問題。將來有形的、無形的會有個美好的集合,只有一個教會。今天有形和無形的教會是不太美好的結合,但也在結合當中繼續被建造,繼續在這靈宮裡獻上神所悅納的靈祭。
這意思就是說,我們領受神給我們的靈奶,主要是讀經、禱告、聽道、教會生活,這些神給我們的滋養,然後我們也更多把自己和自己生活中的每件事,我的兒女、婚姻、時間、體力、講道、揚福音,獻給上帝獻給上帝做靈祭。這靈宮就越來越大。很多基督徒專門製造一大堆麻煩,但沒有關係,不是說這是好事,而是說陰間的門不能勝過它,神所愛的教會就繼續在這些錯誤、失敗、冷淡裡,繼續憐憫有些人,讓他們就在失敗、錯誤、冷淡裡越來越被建立得好,越來越美好。在被建立得越來越美好中,也就越獻上靈祭。
各位,總不要忘記一件事,當教會茁壯、成長,也可能包括老化、僵化、退化,但也有一些遲緩、停頓、退步的現象,個人、團體都是這樣。沒有關係,不要灰心喪志,神的恩典能夠得勝的,但你一定要記得我們在這世上是嬰孩,是要不斷的領受主給的,所以那些苦毒、骯髒的事要拒絕,被潔淨;在領受了以後逐漸成長逐漸把生活中每件事獻給上帝、感謝上帝。
基督徒是石頭
還有你必須有個態度:這世界不是你的家,這世界是拒絕你的。各位,這世界是上帝造、上帝管、上帝愛的,但這世界基本上總有一批人(這批人包括所有沒有得救的,包括得救卻按著肉體行的)對上帝有種敵意和冷漠的態度。
彼前2:7-9,「所以,他在你們信的人就為寶貴,在那不信的人有話說: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又說:作了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他們既不順從,就在道理上絆跌(或作:他們絆跌都因不順從道理);他們這樣絆跌也是預定的。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這裡講他們棄絕耶穌這塊石頭,然後下面講我們是石頭,豈不也在告訴我們,我們也是被棄絕的?對我們來講,耶穌是寶貴的;對耶穌來講,我們也是祂寶貴的;但對不信主的人來講,他們不寶貴耶穌,耶穌也不寶貴他們,因為他們棄絕了耶穌。他們棄絕耶穌,我們也被世人棄絕,因為耶穌和我們都是被上帝揀選。
這不關乎你在這世界上風光不風光,有少數基督徒(譬如那些基督徒宣教士)在世界上是很風光的,很多人也很讚美他們。我們感謝主。但你千萬記得,這世界上的人偶爾對基督徒也有所稱讚,他稱讚的不是他所信的「上帝」,他稱讚的是他所信的上帝叫他行出來的「善行」,但他們完全看不到這些善行後面是那位良善的上帝所做的,所以那稱讚是不對的,沒有把稱讚的源頭放進去。
這裡說「他們這樣絆跌也是預定的」,而我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一群「有君尊的祭司」,常常獻上靈祭,也就是我們生活中常常把口頭的頌讚、對上帝的感恩獻給上帝,也把我們的痛苦、難過傾倒在上帝面前,都是獻給上帝的。
我們的喜悅、難過都向上帝,我們也被建造起來。這一切就是,「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這是今天教會也非常缺少的。教會需要知道,這世界是黑暗的、邪惡的,也是敵擋上帝的。對,我們有這種矛盾。因為這世界是上帝造的所以美好,是上帝愛的所以美好,是上帝管的所以美好,是上帝救贖的所以美好,我們也在其中享受上帝一切的恩典。所以保羅在哥林多後書5章講,我們「並非願意脫下這個,乃是願意穿上那個」,我們並不想自殺,只是想到天堂去。即使活得很痛苦,我們也不想死,希望能夠繼續活下去見證、宣揚我們的上帝。
基督徒也是客旅
彼前2:11,「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勸你們要禁戒肉體的私慾;這私慾是與靈魂爭戰的。」
一方面各位要知道這世界是恨我們的,因為神揀選我們;一方面從一個角度來講,我們不愛世界,這叫做我們是客旅,就是不僅不長住,而且是旅行的,會離開到下一站去。
我們又是客旅,又是個被建好的房子,這兩個不是衝突?看起來衝突,但神只是要表達不同的意思:
被建起來的房子,表示我們永遠屬於一個家,有根有基。這希伯來書講的,我們是在一個被建築成一個有根有基的城裡,永不動搖;不是浮萍,飄來飄去。
但我們是客旅,表示我們在世時始終邁向一個目標。這目標是永恆的、無形的、完全的教會,就是我們教會的主,基督。固然在世界上的教會裡,祂無時無處不顯出祂的慈愛權柄,但我們仍然說這世界所呈現出來的總是部分。這部分是要我們走到那完全的,到我最喜悅的、最敬畏的主那裡。
所以這裡講,「要禁戒肉體的私慾;這私慾是與靈魂爭戰的」,那「私慾」就是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這世界非我家。我們千萬在做任何事情,公益活動、社區服務、課輔、上班、工作,甚至失業、升官、被貶或退休,千萬不要忘記你一切的目標,就是不要讓任何事情使我們的目光、心思從上帝身上挪開。
不管你作什麼,你要繼續往上帝那裡。如果你是家庭主婦,就求主讓你是個越來越好的家庭主婦,而能是個越來越好的家庭主婦,就是因為越來越親近、信靠、愛慕、敬畏上帝。各行各業,各種身份都是一樣,牧師、教授、學生、妻子、婆婆,都要向著上帝去的。在那些東西和上帝中間,我只能選上帝。神常常讓我們有兩個選擇,有上帝就沒有以撒,有以撒就沒有上帝。知識、學問、任何事都一樣,但你始終要有個強烈的前提:我先求神的國和義,我先渴慕上帝,然後這一切就都加給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