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講道系列

前一篇     後一篇     修改     回"公佈欄"

標題 / 040822 有希望 (彼得前書3:15)        編號 /  51
發佈者 /  康來昌       發佈時間 /  Thu Aug 18 04:35:34 2016
文字PDF / 1       講道MP3 / 

有希望 (彼得前書3:15)


聲音檔>>>

彼得前書3:15,「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希望」的定義:期待更好的未來

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定義:「希望」是期待更好的明天、未來、以後的日子。

但丁在他的《神曲》裡,描述地獄的入口,有一個標示寫著:「人進來這裡,必須丟掉一切的希望。」也就是,地獄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地方。

北大有位研究宗教學的季羨林教授曾說:「基督教聖經和但丁講到的地獄,實在太沒味道。不如佛教、印度教裡的地獄,那才叫恐怖、豐富。不過,這又不如中國在文化大革命時那麼恐怖。人間地獄還是在中國找到。」

我認為季教授有個錯誤。各位,地獄到底有多可怕?是上刀山、下油鍋嗎?我覺得這些都不是最可怕的地方。事實上如果你在刀山油鍋裡可以一直活下去的話,那個痛,慢慢也能忍受。聖經裡在講地獄,重點不在刀山、油鍋這些東西,而是像但丁所講的,沒有希望。再糟糕的環境,你只要覺得明天、以後可能更好一點,我們就可以忍受。再大的痛苦,包括聖經上說的婦人的產痛,都可以忍受,因為以後會更好。但聖經描寫地獄的可怕之處,在於它不會更好了。

地獄是一個不會變得更好的地方,是一個完全絕望的地方,從財主和拉撒路的故事我們看到。的確,地獄裡也有肉體上的口渴和痛苦,連用一滴水沾一下舌頭都不可以;但最重要的是,在那裡不可能有任何一點點的改善,包括從亞伯拉罕、摩西、上帝、耶穌那裡得到任何好處。C. S. Lewis在他的《夢幻巴士》裡,也描述地獄是一個越來越壞、沒有明天、沒有希望、不會改善的地方。

記得我在當兵時,因為是大專兵,所以每個人都會來管我。儘管班長、排長、連長不好,總還有希望。第一個,希望他們能變得更好一點,但這大概不大可能。第二個,希望他們會調差,不過後來這希望也慢慢幻滅,因為調來的沒有更好,還要花更長的時間適應。但還是有希望,就是我總會退伍,離開這些人事物。
如果都不能改善,那就真是絕望。但丁說:地獄的特點就是沒有希望。我不去談地獄,但我要警告大家,聖經講那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地方。

沒有神就沒有希望

我要談我們的人生、我們今生所進入的這現實世界,是不是跟地獄差不多,是沒有希望的世界?我看好像是這樣,因為現實世界裡,不管信主或不信主的,起碼都有一個絕對不會改變的現象,就是我們都逐漸在衰老、腐朽當中。這麼多漂亮的小姐也是一樣,人說:「唉呀,妳都沒有老。」那是騙人的。你每天都在老,再吃什麼健康食品也是一樣。
以前念的:「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如果國家、社會、文明是個人的累積的話,我們又怎能對國家、社會、文明的不衰老有盼望?是不是每一個家庭遲早都會像紅樓夢裡的賈府一樣,慢慢衰敗?是不是每一個文明都像瑪雅文明,不管多輝煌,都會衰敗?是不是在這世界上我們看到的,就像以西結書24:23說的,「你們必因自己的罪孽相對歎息,漸漸消滅」?

看歐陽修寫的〈秋聲賦〉,最後兩個字是歎息:「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歎息。」羅馬書8:22,「我們知道,一切的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整個宇宙走向一個衰亡當中。無神論者羅素在他的《我為什麼不是基督徒》(Why I Am Not a Christian: And Other Essays on Religion and Related Subjects)裡說到他為什麼不作基督徒,就是因為這世界沒有任何的希望。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離開了上帝。離開上帝的個人、家庭、社會、教會、牧師,都會慢慢的衰亡。從18世紀啟蒙運動開始,西方基督教世界就越來越遠離上帝,越來越對人和人的制度有自信,越來越覺得明天會更好。到了19世紀,達爾文的時候,這個樂觀到達了頂點。但非常稀奇的,到了19世紀中葉以後,你看到無數的失望、絕望。我想原因有幾個:一個就是社會的現象叫人非常絕望。包括狄更生(Charles Dickens)和那時很多的社會主義者、文學、哲學裡所提出來的:怎麼工業革命帶來的是這麼多貧窮和不人道?

舉兩個例子,一個是約翰.魯斯金(John Ruskin),一個是中國的梁啟超。

約翰.魯斯金( John Ruskin,1819-1900),英國19世紀一個正統基督教出身的作家(這樣的人在19世紀多如牛毛),但後來受達爾文主義的進步思想影響,覺得不需要上帝。當然我們也承認教會叫他們非常失望,他就離棄了教會。他說:「沒有一個時代、民族、文化像現在的歐洲,有這麼強烈的絕望。」看那時候的音樂、繪畫、藝術、文學,直到今天,都沒有康復過來。我們比較知道的是存在主義,但人的絕望、灰色,不是存在主義而已。

梁啟超先生,在一次大戰後赴歐考察,目睹歐洲戰後的蕭條,寫了《歐遊心影錄》(1920),大聲疾呼:「科學破產了、西方文明破產了。」包括胡適之先生,當時也嚴厲駁斥西方世界這種絕望的思想。包括近二、三十年中國思想家(包括新儒家)所寫的東西,都有那種中國人的自大,覺得人家的文明、文化完蛋了,我們中國儒家可以救西方。

我覺得梁先生在說西方文明破產的時候,他不是自大狂。以他的聰明,他的確sense到一般人沒有感覺到的:怎麼歐洲文明這麼頹喪?我也相信梁先生不知道原因在那裡,因為他不是基督徒。我相信梁先生不曉得,當人離棄上帝的時候或過程中,不管曾經有多大的輝煌和順利,最後一定會絕望。他sense到這種絕望,但他不知道這種絕望是從哪裡來的。

個人、團體、家庭的發展,都像以弗所書2章講的:當我們悖逆上帝、離棄那又真又活的神,而去「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弗2:12),我們就沒有指望。

但我們基督教的信息從來不是絕望的!當人認識這位上帝,如果我們相信神又真又活、又良善、又慈愛、他掌管計畫每一個人的大小每一件事、他的應許美好而真實的話,每一個人生命裡每一件事,就都有希望、有盼望。

「希望」不來自三件事:

我還要繼續講,你生命裡的希望不來自三件事。但一般人卻認為,有這三件事就有希望。

 1.樂觀、自信的個性

第一個,你的希望不能來自你樂觀、自信的個性。有人很樂觀,有人很悲觀;有人很自信,有人沒那麼自信。如果上帝的恩典只給那些樂觀、進取的人的話,上帝就實在很不公平。有些人真的非常悲觀、非常自卑、沒有自信,像我就是。但這沒有關係,悲觀、樂觀、自卑、自信,都可以在主那裡成為一個健全的靈魂,而且得到盼望。

像約書亞去打艾城時,先派了一些探子去看。那些探子非常樂觀的說:「我們打這場仗,只需要幾千人就夠了。」然而他們的樂觀卻打了敗仗,他們的心消化如水。

彼得也是一個很有自信的人,他對耶穌說:「眾人都離開你,我絕不會離開你。」後來卻是三次不認主,嚎啕大哭。

樂觀、自信的人,沒有信靠上帝,你的樂觀、自信也會破產。相反的,我也不知道有誰比耶利米更悲觀,他是一個非常悲觀的人,因為所處的環境是國破家亡,沒有人聽他的。他是「淚眼的先知」。他甚至說了這句話:「我的力量衰敗;我在耶和華那裡毫無指望!」(耶哀3:18)

我看有不少的基督徒,包括我自己,都曾經說過這句話:「我沒有希望,我在耶和華那裡沒有希望。」可是很奇妙,我們去想主,即使想的是主的懲罰、忿怒,即使說的是「我在耶和華那裡沒有指望,只有困苦、窘迫、憂悶、愁煩」時,但只要有想到主,指望又出來了:「凡等候耶和華,心裡尋求他的,耶和華必施恩給他。」他會施恩給凡等候他的人。

你看耶利米書裡實在很多悲歎的話,但只要想到主,沒有例外的,包括你我每個人在內,再渺茫的前途都覺得有希望。

耶利米書裡有很多人的紀念的話:「在基列豈沒有乳香呢?在那裡豈沒有醫生呢?我百姓為何不得痊癒呢?」(耶8:22)乳香可以用來做藥。在這最初盛產乳香的地方,已經沒有乳香製藥了,以至於百姓無法得到醫治嗎?「耶和華如此說:『你的損傷無法醫治;你的傷痕極其重大。』……『你為何因損傷哀號呢?你的痛苦無法醫治。我因你的罪孽甚大,罪惡眾多,曾將這些加在你身上。』」(30: 12,15)他們的頑固、悖逆、罪惡不能得醫治,是因為上帝的忿怒臨到他們,使他們沒有藥可治嗎?耶利米書最後的答案是:有,「主耶和華說:『我必親自作我羊的牧人,使牠們得以躺臥。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只是肥的壯的,我必除滅,也要秉公牧養牠們。』」(耶34:15-16)包括神後來跟人立了新約,「主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不像我拉著他們祖宗的手,領他們出埃及地的時候,與他們所立的約。我雖作他們的丈夫,他們卻背了我的約。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和華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他們各人不再教導自己的鄰舍和自己的弟兄說:「你該認識耶和華。」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這是耶和華說的。』」(耶31:31-34)不過我們一般看耶利米書總覺得一派悲情。

在耶利米之後的幾千年,有一群人的處境可能比耶利米更糟更壞,是被賣到美國的黑奴。這一頁歷史不知道有沒有人好好去寫?「那群黑奴是我們基督徒的羞恥、罪惡。」為什麼那群白人基督徒可以這樣虐待他們?這群在棉花田裡工作的黑奴,不認識字、沒有前途、沒有明天;不但他們,他們的兒女,也沒有前途、沒有明天,就是不斷地被虐待。但很稀奇,上帝的福音傳給他們,這些黑人就信了上帝。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在這多半不認識字的情形下,居然還能寫出很多黑人靈歌,而且其中很多詞句很深刻,其中有一首叫做〈在基列有乳香〉。當然是有人跟他們講聖經,所以他們把這很重要的道理也放進歌裡。

There is a balm in Gilead (在基列地,有乳香,)
To make the wounded whole; (使受傷的人得以健全;)
There is a balm in Gilead (在基列地,有乳香,)
To heal the sin sick soul. (醫治因罪生病的靈魂。)
Sometimes I feel discouraged,(有時你會感覺灰心,)
And think my work’s in vain, (感覺你工作落空,)
But then the Holy Spirit (但是聖靈光照你,)
Revives my soul again. (再叫醒你的心。)
If you can’t preach like Peter, (你不會像彼得講道,)
If you can’t pray like Paul, (你不會像保羅祈禱,)
Just tell the love of Jesus, (但你會講基督的愛,)
And say He died for all. (傳他為眾人死。)
(http://www.cyberhymnal.org/htm/t/i/tisabalm.htm)

上帝的恩典不是讓我們小小的被醫治,而是完全的被醫治。我不知道為什麼這些黑人有這麼好的神學,他們想到的應該是上帝的救恩讓我們脫離這罪惡的制度、有個溫飽的生活、讓我們的身體不要再這樣被鞭打、不要帶著鐵鍊在那裡行走。這都是很合理,也是神希望我們去掉的。但有個最基本的,他們不是說,上帝的恩典能「醫治我們受傷的身體」,而是說上帝的救恩能「醫治我們被罪惡感染疾病的靈魂」;也不是「醫治我們那殘暴主人的靈魂」,而是醫治所有人的靈魂。人的病在於靈魂,是罪惡讓他們這樣。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歌詞的後面,居然有對牧師講話:如果你不能像彼得那樣講道,如果你禱告不能像保羅那樣有力量,但你仍然可以對人述說耶穌的愛,傳他為罪人死。

在每一個人、族群、環境裡,當我們有上帝為乳香時,也有了希望。耶利米這麼絕望的人,思想到主,他就有盼望。所以,不要因為你的個性比較沮喪、容易灰心,就說沒有盼望。只要信靠上帝!

 2.理想的環境

第二個,「希望」不是來自理想的環境。有人的環境得天獨厚,例如迦南地,申命記兩次講,那是最理想的地方,「有河,有泉,有源,從山谷中流出水來。那地有小麥、大麥、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樹、橄欖樹,和蜜。你在那地不缺食物,一無所缺」(8:7-9)。山裡面有銅、鐵、石油,耶和華從歲首到年終都看顧這地方。沒有什麼地方比這地環境更好,可是這地方的人因為離棄上帝,不但失去了一切,也失去了盼望。

也沒有哪一個地方比尼希米所在的耶路撒冷更叫人絕望的了,那環境真是惡劣到極點。那時耶路撒冷的城牆被拆毀、城門被火焚燒,當尼希米去重建的時候,人的力氣衰敗(大家沒有力量),士氣低落,有人趁火打劫。有內憂、有外患,有人虐待、剝削同胞,有人說風涼的話,環境很不好。但是尼希米有從神那裡來的託付,52天城牆就修好了。

 3.有能力

第三個,「希望」不來自我們能做什麼或我們有什麼。事實上,在彼得前書裡可以看到,恐怕人很多的問題就在於「你能不能做什麼」。當你不能做什麼,你笨、差、身體不好、不漂亮、不會讀書、不會做生意、做什麼都做不好時,你會絕望;但是,你什麼都很好,你也會絕望。

有沒有人比所羅門更有智慧?但所羅門最後寫的是「虛空的虛空」;有沒有人比該隱和他的子孫更能幹?該隱是城市的第一個建造者,而他的子孫是銅器、鐵器、音樂、畜牧、文明的創造者。他們都很能幹,但他們沒有盼望,包括該隱自己,天天擔心害怕有人要殺掉他。

各位,我知道我們當中也許有人有憂鬱症、躁鬱症、恐慌症,有的人多,有的人少。但如果我們認識上帝,信靠上帝,就不會擔憂、害怕。不信靠上帝,你有所羅門那樣的智慧、該隱那樣的能力,你仍會害怕,仍會絕望。

所羅門底下一個部下叫耶羅波安,聖經上講,他在所羅門面前是一個大有能力的人,最後他分裂了國家,但他後來也是絕望。所以「希望」不在於很有能力。

有誰比以利沙的一個門徒的妻子更沒有能力、更一無所有?在列王記下4章說到,先知以利沙有個門徒死了,留給太太的就是兩個小孩和一屁股的債。有一天這寡婦來求助以利沙:「現在有債主來,要取我兩個兒子作奴僕。」以利沙問:「你有什麼?」各位,她可憐到一個地步,人家要給她油,她連裝油的器皿都沒有。

我們生活中,會有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其實就像彼得前書的背景;就像耶穌的跟隨者一樣。歷世歷代教會需要看到一件事,就是信靠上帝的大能大力。我們在今天台灣教會真的沒有看到這樣的大復興。

「希望」來自對上帝的信心

希望既不來自你個性的樂觀,也不來自你環境的理想,或你手裡擁有很多能力或東西。希望只來自一個,就是你對上帝的信心。所以,信、望、愛,實在是不能分開。信心之父亞伯拉罕,也是盼望之父,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羅4:18)。聖經裡,信、望、愛常常是放在一起講的,因為沒有信心就沒有盼望,沒有盼望就沒有愛心,沒有愛心就沒有信心。信望愛是互相有關係的。

不過,如果要分開來講的話,我覺得信心比較是在講神過去做了什麼事:神創造,神拯救(叫耶穌道成肉身、死裡復活),我們因信這些歷史上的事實,就有盼望。

如果信心比較針對過去,盼望就比較強調將來。當然,不是說現在和將來不需要有信心,也不是說過去和現在沒有盼望。只要相信上帝,我們對明天、對社會、家庭都有盼望。

那麼愛呢?我認為愛是現在。當我們有從上帝那裡來的愛的時候,我們現在就能對人良善,不必等明天、不必等將來。這在彼得前書和約翰書信都說得很多:「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以致愛弟兄沒有虛假,就當從心裡彼此切實相愛。」(彼前1:22)「總而言之,你們都要同心,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存慈憐謙卑的心。」(彼前3:8)「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前4:8)「我們應當彼此相愛,這就是你們從起初所聽見的命令。」(約一3:11)「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有古卷:怎能愛沒有看見的神呢)。愛神的,也當愛弟兄,這是我們從神所受的命令。」(約一4:19-21)「凡信耶穌是基督的,都是從神而生,凡愛生他之神的,也必愛從神生的;我們若愛神,又遵守他的誡命,從此就知道我們愛神的兒女。」(約一5:1-2)「我們大家要彼此相愛,這並不是我寫一條新命令給你,乃是我們從起初所受的命令。」(約二1:5)

我不再去談「信和愛」,單講「望」。帖撒羅尼迦前書5:8說到,盼望是我們的頭盔,是一個非常必要的自衛武器。「但我們既然屬乎白晝,就應當謹守,把信和愛當作護心鏡遮胸,把得救的盼望當作頭盔戴上。」我們先把意識拉回到現實的世界,你週間在家裡或上班時的那種苦惱。我們面臨好多絕望的事情,那些絕望讓我們慢慢地得了憂鬱症、恐慌症,然後消極。隨著我們的老化、政局、兩岸關係、熱力學第二定律……,我們慢慢沒有盼望,好像我們腦袋長了瘤。因為我們沒有讓「盼望」作我們的頭盔,阻擋所有黑色、灰色的思想進來。

希伯來書6:19用另一種比喻來形容盼望:「我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內。」盼望是我們靈魂的錨(an anchor of the soul),這是什麼意思?當船(或我們的靈魂)在大海(或這世界)飄盪不定的時候,包括選舉、談戀愛、考試、婚後夫妻相處,都叫你的人生有好多的苦。以前總覺得作老師、作父母真好,天天可以整學生、打兒女;總覺得有一天不要作學生、作兒女就好了。現在我作了老師,也作了父母,但更累,心情起伏更大。

非常稀奇,希伯來書說「盼望是靈魂的錨」,這表示什麼?這表示你的靈魂能夠穩住,不被這麼多東西侵襲。基督徒的盼望不是那漂浮的風箏,甚至是脫了線的風箏;基督徒的盼望是他的靈魂能夠穩固。

「希望」來自耶穌基督的拯救

當我們的生命(靈魂)在一個地獄般的世界裡,我們盼望救恩臨到。任何一個民族國家都有這樣的希望,如大旱之望雲霓。但以以色列為最明顯。因為他們有上帝的特別啟示,他們就盼望彌賽亞的顯現神兒子的顯現。新約就講到猶太人的那種盼望的心情,包括路加福音說到耶穌降生時的三個頌讚:

第一個頌讚叫「尊主頌」(Magnificat),就是「馬利亞頌」:「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因為他顧念他使女的卑微;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有福!」(1:46-48)她未婚懷孕,可能,被她的老公休掉,婚姻幻滅,可能被打死,前途渺茫;但因為她心中有主,她知道神必顧念她、拯救她、賜福她,她就不怕,且有盼望、有平安。

第二個頌讚是「天使頌」(Gloria in Excelsis):耶穌基督降生時,天在伯利恆曠野頌讚神,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路2:14)

第三個是「西面頌」(Nunc Dimittis):那位「素常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來到」(路2:25)的西面,他日日等候耶穌基督救恩。當約瑟和馬利亞把嬰孩帶來時,他受聖靈的感動,知道這就是萬民的盼望,於是唱出:「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話,釋放僕人安然去世。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路2:30-32)這話翻得太文縐縐了,直接說就是:「主啊,讓我死。」這不太像頌讚,但這卻是充滿了盼望的一句話,因為我已經看到救主來了,所以我可以放心的死去了。

他們知道前面總是存著光明、盼望,明天會比今天更好。因此我們也可以想像,當耶穌死的時候,他的門徒是何等的絕望。在往以馬忤斯的路上,耶穌的兩個門徒臉上帶著愁容。當耶穌跟他們講話時,他們還是帶著憂愁。耶穌問:「什麼事讓你們這麼憂愁?」他們說:「就是拿撒勒人耶穌的事,他是個先知,在神和眾百姓面前,說話行事都有大能。祭司長和我們的官府竟把他解去,定了死罪,釘在十字架上,但我們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他!不但如此,而且這事成就,現在已經三天了。」(路24:19-21)

我不知道你們當中有沒有這種親人死去的痛。甚至不是父母,而是兒女。當我們的指望在他身上的,但他死了,那真是痛!

對門徒來講,耶穌的死比那還要痛,因為他們等這真命天子,等了數百數千年了。現在他死了,你想,那是何等的絕望!也因為這樣,當他復活時,你能想像那喜悅和盼望是多大嗎?可以說,從使徒行傳開始,每一篇講道都談論復活。不像我們今天,復活節時才講到主復活。

在巴勒斯坦的那些人,沒有學問,沒有力量,什麼都沒有;他們只知道這位主的身體,在歷史上真真實實的復活了,不是編的,不是心電感應或其他的。

他真的復活了,這所釋放出來的力量,到今天,只有增加,沒有減少;這盼望和力量傳遍了天下,在這兩千年來,沒有任何東西能把它消滅掉,只有越來越多的被知道。這盼望和力量就是彼得對他讀者所說的話:「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他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原文就是活)的盼望。」(彼前1:3)一個活的盼望,太奇妙了。這盼望比他們、比你我所想的還要奇妙。

原先他們只想到,是人的錯誤,猶大貪婪、彼拉多懦弱、猶太人嫉妒、羅馬人殘暴,讓那寶貴的耶穌被殺死了。不過,上帝又叫他復活了。但當他們在聖靈的光照下,慢慢回想耶穌所講的話和舊約聖經所說的,尤其是當保羅在聖靈感動下,把耶穌的生和死再做了一個清楚的神學整理後,他們才知道,耶穌的生和死不是像有人得了癌症,突然治好了。

當他們再次思想耶穌的死和復活時,他們就更深入認識了。原來耶穌的死和復活不只是人的錯誤,而是神拯救的計畫。原來耶穌的死和復活,不是跟猶大、彼拉多、猶太人、法利賽人、羅馬兵丁有關,那都是次要的關係;原來耶穌的死和復活,是跟全世界所有人的罪有關,是跟你我的罪得救贖有關。

因此,大家就會有一個很深的羞愧:原來我做了這麼多錯;然後再想到主的復活時,又有一個極大的喜悅:原來上帝藉著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赦免了我,拯救了我。這是整個彼得前書在講到「希望」的緣由:主的復活。這個復活顯出上帝的能力、上帝的公義、上帝的慈愛。這個復活叫人有盼望。

基督徒的順服、聖潔、行善、受苦帶給世界盼望

太痛苦,叫人沒有盼望;太享受,也會叫人在煩厭中沒有盼望。但我們基督徒,認識了上帝的恩典和復活,就開始有盼望,而且這盼望讓我們開始有愛心,我們就「不會效法從前蒙昧無知的時候那放縱私慾的樣子」(彼前1:14)。

在學校裡,不管作老師、教授;在教會裡,不管作會友、牧師;在家裡,不管作丈夫、妻子;在公司裡,不管作老闆、員工,我們都有盼望。這盼望不是自私的,這盼望讓我們良善的、聖潔的對人。所以基督徒不是窩囊的,不是不講正義的,不是不糾正社會、公司各樣的錯誤。「盼望」叫我們能做這些事,叫我們有力量,叫我們「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以致愛弟兄沒有虛假」(彼前1:22)。

感謝主,彼得前書告訴我們,這盼望在哪裡。而這盼望是活的、是給人生命的;這盼望並不是叫我們離開罪惡的世界。

 1.基督徒百姓

我相信彼得是在羅馬寫這封信給各地的基督徒,而且他知道大逼迫快要臨到羅馬城的基督徒(這時是尼羅在統治的時候),他感覺到山雨欲來風滿樓。有的時候,有人特別敏感,sense到那黑雲逼近、地震要來;有人sense到台灣與美國的日子不好過了;有人sense到伊拉克會成為一個泥沼;有人sense到中國可能會越來越富裕。我們不再去揣測了。總而言之,你的家庭、國家、社會,在沒有上帝的情形下,不管科技怎麼發達、經濟和教育怎麼好,最後都不會有希望的。但信靠上帝的人,我們就sense到我們是有希望的。

對基督徒來講,是什麼盼望?是你會受到逼迫!這是啥盼望?盼望就是不要受到逼迫;但彼得說:「你們為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罰惡賞善的臣宰。因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們行善,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人的口。你們雖是自由的。」(彼前2:13-16)你們會受到逼迫,在逼迫中你們仍然要作國家的忠心臣僕,繼續在羅馬的世界裡,因著盼望,作一個正直、善良、順服、行善、有明光照耀的人。這個力量,最後把羅馬政府顛覆了。

 2.基督徒僕人

不只是在羅馬的基督徒;彼得也告訴那些在羅馬人手下作奴隸的人,雖然你們有這麼大的盼望、是世界上沒有的、是不會衰殘的冠冕、是永遠不會被奪去的真實盼望,但你們仍是兇暴主人的奴隸:「你們作僕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順服主人;不但順服那善良溫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順服。」(彼前2:18)(我們中文翻「僕人」,我想最好是翻「奴隸」。)

這些都是現代人聽了就要吐血的東西。但我再說,這就是把羅馬世界顛覆的那個力量。這就是基督徒在這兩千年來,我們非常羞愧,常常活不出來的。但當我們倚靠上帝的時候,那個巨大又聖潔的力量,就從我們這裡發出來。
而且,這些跟你我都有關係。你可能對你的老闆、同事、民進黨、國民黨、總統、市長……有所不滿。但再壞的政府,我們也要在它底下作順民;再暴虐的老闆,我們也要在它底下作忠僕。這些字眼讓我們覺得我們是窩囊廢,就只在那裡低頭。不是的!我們的敬虔、聖潔、順服是會改變事情的。你憑著血氣,怨啊,氣啊,都不能解決問題。這一點我不需要多談,大家都知道。

 3.基督徒妻子

下面是針對作妻子的姊妹們講的:「你們作妻子的要順服自己的丈夫。」你不是在那裡嘮叨。「這樣,若有不信從道理的丈夫,他們雖然不聽道,也可以因妻子的品行被感化過來。」(彼前3:1)不是因為他們聽到了,是因為他們看到了,這是很奇妙的事情。

約瑟的故事裡,看不到上帝,但聖經上都說到,老闆波提乏、大老闆法老,看到上帝跟約瑟在一起。我不知道他們怎麼看得到的,但他們看到約瑟裡面有上帝的靈。不知道我們裡面有上帝的靈,還是有懶惰、驕傲、嫉妒的靈,能被人看到?

 4.基督徒丈夫

姊妹們,讓妳的好品行和聖靈的果子,被妳的丈夫看到。而丈夫們,你要看到你的妻子「比你軟弱」,「與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軟弱,不是指她們的IQ、EQ低,而是她們的體力不如男人,所以你「要按情理和妻子同住」、你「要敬重她」。為什麼?「這樣,便叫你們的禱告沒有阻礙。」(彼前3:7)

聖經真的是很真實。彼得一定有跟老婆吵過架,所以他會講這句話:「叫你們的禱告沒有阻礙。」我跟我太太禱告常常很有阻礙,因為吵架。就是沒有照神的話去做,以至於後來不想禱告了,就說:「今天我自己安靜一下。」哪是安靜,而是在那裡生悶氣。彼得說:「要尊敬你的老婆。」

他不是在侮辱女人,他是說女人比較軟弱,跟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所以你要尊敬她。這什麼意思?舉個例子:我能扛50公斤的東西,我扛了50公斤;我太太比較軟弱,只能扛30公斤的東西,但她扛了50公斤,哪一個值得尊敬?你們一同承受生命之恩,可是她要扛更重的,不是更值得尊敬嗎?在教會裡面,一樣也需要那個盼望。

 5.基督徒的教會生活

彼得後面講到,「神的旨意若是叫你們因行善受苦,總強如因行惡受苦。」(彼前3:17)神的旨意叫我們能品行端正、能有盼望、能在患難中有喜樂,但也講到行善受苦。這受苦,到後面講到挪亞的方舟,「因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有古卷:受死),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神面前。按著肉體說,他被治死;按著靈性說,他復活了。他藉這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裡的靈聽,就是那從前在挪亞預備方舟,神容忍等待的時候不信從的人。當時進入方舟,藉著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人;這水所表明的洗禮,現在藉著耶穌基督復活,也拯救你們;這洗禮本不在乎除掉肉體的污穢,只求在神面前有無虧的良心。」(彼前3:18-21)他固然在講洗禮,但也是講到教會就是方舟。這是奧古斯丁說的,我覺得很有道理。 

「方舟」如果在這裡真是預表教會,那是一個令人窒息、不能生活的地方。我知道很多人,尤其知識分子、好思想的人,進到教會就覺得快要悶死,沒有自由,尤其沒有思想和言論的自由。尤其看到我們這些牧者、長執又都蠢得不得了。

各位,你要想一想,方舟裡有所有的動物,包括臭鼬。在未下大雨以前,那是密閉的空間裡,水不會滲進來。後來雖開了天窗,但氣也很難透出去。若鼬鼠放個屁,一定整個方舟臭死了;若獅子吼一聲,一定吵死了。在那樣的環境裡,住了一年,會叫人發瘋的。有人說方舟裡那些動物是處於冬眠狀況,有可能,但還是臭,然後你在裡面又不能做什麼事。

奧古斯丁說:「方舟就是教會,會把你臭死,但你不要出去。你一出去就淹死,因為教會以外沒有救恩。」親愛的弟兄姊妹,不要離開教會,不要在家裡看電視來敬拜上帝。倘若你真的有困難,我不反對;倘若你要換教會,甚至你要自己開創一個教會,我也不反對。但一定要有肢體的生活,而且這肢體的生活裡,會有臭死你的情形;如果沒有,那就不是教會了。

夫妻也是一樣,我們除不掉肉體的污穢,但真盼望有一個無虧的良心;我們真盼望因為上帝的救恩、耶穌基督的復活,讓我們在這麼臭的情形下,看到自己散發的臭氣也不少,而自己被潔淨,那就有福了。而且當我們自己被潔淨的時候,我們發現別人有臭味時,我們不怕被他污染。

結語:

總之,我們看到教會,以及這罪惡的世界,和令我們痛苦的家庭和工作,我們很難積極得起來,但為什麼我們覺得有希望?

我不知道怎麼回答,第一個沒有人問過我。為什麼人家不問我?因為我從沒有流露出有希望的臉色,都是絕望的表情。所以人家只會問說:「你這基督徒怎麼臉色這麼絕望?」當然那個時候你就可以回答,因為我已經不大信上帝了。

願我們每個基督徒開始改變,活出有希望的樣貌來。當我們在上班、在家裡、在社會上、在選舉結束後,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不信主的人問我們:「為什麼你覺得還有希望?」我們就「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我們也絕不是講一篇道來回答,而是我們有一個好的生命見證,就是行為和品行,讓人覺得:「這信仰也許沒有我們想得那麼荒唐。」

不是因為兒子好,所以有希望;不是因為老公或老婆悔改信主,所以有希望;不是因為阿扁、馬英九,或溫家寶、胡錦濤怎麼樣,所以有希望。這些都有它的好處,也都有上帝要我們在世上改進的地方。但我們的希望不建立在這些人事物上,而是建立在我們確知神在掌權,我們信耶穌基督的拯救。 

在基列有乳香;
在各各他有十字架;
在上帝那裡有救恩;
在基督耶穌那裡有不落空的盼望。

禱告:

天父,我們謝謝你。孩子實在沒有什麼資格講這篇道,因為我活出來的見證並不叫人羨慕。求主赦免,但你的旨意不會被攔阻。願你那復活的能力、勝過邪惡的能力、聖潔、良善,幫助我們、加給我們,好叫我們在生活中滿有真實的盼望和力量,見證你的美好。

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文字PDF / 1       講道MP3 / 
發佈者來自/100.33.71.248

前一篇     後一篇     修改     回"公佈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