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基督徒文摘

前一篇     後一篇     修改     回"公佈欄"

標題 / 司布真的孤兒院 (阿諾德•達里茂)        編號 /  68
發佈者 /  康來昌推薦       發佈時間 /  Fri Feb 18 02:27:09 2022
文字PDF /      講道MP3 / 
書摘:司布真的孤兒院

(摘自《司布真傳》,作者阿諾德•達里茂,華夏出版社2006/4出版)

司布真(1834-1892)所在的維多利亞時代,階級制度已經完全形成。上層階級不僅擁有財富,還享有別人所不具備的特權。但中產階級在不斷壯大,人們越來越有機會獲得相當數量的財產。仍然還有很多窮人,他們生活在無知、疾病和貧困之中。極度貧窮的人可以到救濟院尋求幫助,但那些地方的條件非常糟糕,住在裡面的人盡力尋找各種被雇傭的機會,以便逃離那個可怕的地方。大批無家可歸的孩子在街上流浪,犯一些小罪是他們勉強維持生存的唯一辦法。僅在倫敦地區,就有10萬兒童處於貧困之中,等待他們的是監獄或過早的死亡。貧民區的兒童缺乏食物,衣衫襤褸,住在骯髒的地方。

在當時雅各•格林伍德先生所著《倫敦的七大詛咒》(The Seven Curses of London)中寫道:一戶六口之家住在一個狹小的房間裡,家裡有三個3到8歲的孩子,他們都一點衣服也沒穿。孩子們都很髒,小身體上的肋骨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皮膚是紅褐色的。他剛把頭探進門,孩子們立刻飛快地躲到了“床”上,那是一堆散發著惡臭的棉絮和舊土豆袋子鋪成“床”。

無家可歸的孩子們聚集在女修道院花園市場(Covent Garden Market)的垃圾堆旁,像饑餓的鴨子和豬那樣貪婪地吞食著人們丟棄的梅子、柳丁和蘋果——都是一些腐爛的東西。

司布真的孤兒院是這樣產生的。1866年夏天,司布真在禱告會上說:

“親愛的朋友,我們是一個龐大的教會,我們應該在這個偉大的城市為主做更多的工作。今晚,我盼望大家請求主差派我們一些新的工作;如果我們需要金錢來進行這些工作,那麼讓我們禱告,求主也賜給我們資金。”


幾天之後,司布真收到了來自希利亞德夫人的一封信,信中說她願意捐贈20,000英鎊來培養和教育孤兒。

從人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筆令人難以置信的捐款。希利亞德夫人是一位聖公會牧師的遺孀,她請一位朋友(那個人並不特別欣賞司布真)推薦一位絕對可靠的公眾人物,她要把錢交到那個人手裡,讓他用來幫助孤兒,那個朋友立刻回答說:“司布真!” 希利亞德夫人從來沒有見過這位著名的牧師,但聽了朋友的推薦之後,她就立刻給司布真寫信。
 
進一步通信之後,司布真應希利亞德夫人的邀請,來拜訪她。司布真帶著教會的執事威廉.希格斯(William Higgs)同行,他們來到希利亞德夫人所提供的地址時,看著普普通通的房屋,簡直難以相信房子的主人擁有那麼大一筆錢。因此,當他們見到希利亞德夫人時,司布真說:

“夫人,我們認為您在信中提到要捐贈200英鎊。”
“200嗎?”她回答說,“我想要捐贈的是20,000。”
“哦,是的,您在信裡寫的確實是20,000,”

司布真說,“但我不能確定您是否不小心多寫了一兩個零,我想我還是謹慎一些比較好。”
 司布真試圖拒絕希利亞德夫人的捐贈,他先是建議說她的家人應該分享她的這筆錢,但希利亞德夫人斷然說她沒有忽略任何一個家人。司布真又建議說,也許她應該把這筆錢捐贈給喬治•慕勒。他談到了喬治•慕勒在布里斯托爾為孤兒們所做的偉大工作。但希利亞德夫人的決心很堅定,她堅決要把錢捐贈給司布真,讓他來幫助孤兒。她說,毫無疑問,別的許多基督徒也願意來幫助他們。

司布真和威廉•希格斯坐車離開了希利亞德夫人的家,路上回想著他們在禱告會上請求上帝賜給首都大教堂一些新的工作和所需的資金那件事。上帝回應了他們的禱告,賜給了他們所求的。

不到一個月,司布真就為這一計畫買了一塊地——位於斯托克韋爾的兩英畝半土地——那是距離首都大教堂不遠的一個街區。立刻就有更多的捐款到來。後來,司布真在對會眾講話時提醒他們:

 我們在一個禮拜一的晚上聚會,為孤兒們禱告;毫不奇怪,就在那一周的禮拜六,上帝感動了一個對我們的禱告一無所知的朋友,他為此捐贈了500英鎊。你們當中有些人感到驚奇的是,接下來的那個禮拜一,上帝感動了另一個人,他捐贈了600英鎊!在後一次禱告會時,我告訴了你們關於那些捐贈的事,你們認為上帝的祝福已經夠大了,但在接下來的那個禮拜二,另一個朋友又帶著500英鎊來了。

司布真繼續對比「信靠上帝的方法」,與基督徒們通常採用的「尋求上帝之供應的辦法」,他說,如果他和他的會眾遵循基督徒的習慣,那麼他們“先查看定期的收入,找到捐獻者,派人出去籌集捐款,付所當付的錢——那不是信靠上帝,而是信靠我們的捐獻者。”

司布真講到,有一次,他和布盧姆貝裡(Bloomsbury)浸信會教會的牧師布羅克博士(Dr. Brock)正在拜訪一位朋友。司布真鄭重地說,他確信上帝會供給孤兒的需要。布羅克博士很熱情地表示同意,就在他們談話時,一封電報到了,電報中說一位匿名的捐贈者剛剛為孤兒院的工作捐贈給了司布真1,000英鎊。布羅克博士雖然感到驚訝,但是很高興,他開始禱告,司布真後來說:“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他所發出的禱告和讚美;他仿佛是一位詩人,真心真意地用莊嚴的話語和聲音…對永遠信實的主說話。”

 孤兒院是根據司布真提出的一些新想法設計的。它不能像是收容有需要孩子的普通機構,讓孩子們住在一所軍營似的房子裡,穿著類似的衣服,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接受施捨的對象。他們的孤兒院將由幾個家組成——房子連在一起,組成連續的一排,每個家住14個孩子,有一位保姆照顧他們,她就像是孩子們的媽媽。孩子們會受到體育訓練、文化教育和基督教信仰教導,會得到關愛,可以參加體育運動,可以保持自己的個性。

這些孤兒之家都是根據捐贈者命名的。一個名為“銀婚之家”,是一位夫人捐資建造的,她的丈夫剛剛在他們結婚25周年紀念日上送給了她500英鎊,她就把錢捐獻給孤兒院了。另一個是一位商人捐資建造的,命名為“商人之家”。威廉.希格斯和他的工人們捐資建造了另一所房子,命名為“工人之家”。還有一個名為“尤尼蒂之家”(Unity House),是約翰.奧爾尼(John Olney)和他的兒子們捐資建造的,以此紀念不久前去世的尤尼蒂.奧爾尼。“見證之家”是全英國的浸信會教會捐資建造的。首都大教堂主日學捐資建造了“主日學之家”,牧師學院的人捐資建造了“學院之家”。

他們還建造了院長的住所和一個餐廳,還有一個很大的遊藝廳(健身房)。

不久,他們又建造了一所私人醫院,稱之為“醫務室”(the Infirmary)。這些建築都具有典型的司布真式特點,都建造得非常堅固。讓人們感到驚奇的是,司布真竟然讓人建了一個游泳池。他非常高興地宣佈“每個孩子都學會了游泳。

在孤兒院用來聚會的房間裡,司布真設立了一個紀念櫥窗,描繪了他和威廉.希格斯與希利亞德夫人會面的情景。希利亞德夫人應當得到這樣的讚揚,她想幫助有需要的少年兒童的願望,促成了這卓越的組織的成立。

上帝也回應了他們的禱告,賜給他們孤兒院一個院長。有幾個月的時間,他們似乎找不到合適的院長人選。最後,司布真注意到了弗農.查理斯沃思(Vernon J. Charlesworth),他是一家公理會教會的助理牧師,儘管和牧師學院的羅傑斯一樣,他不是浸信會的信徒,司布真還是把這個使命託付給了他。

查理斯沃思的表現證明他是理想的人選。在他的帶領下,孤兒院的工作卓有成效,孩子們既得到了關愛,也得到了管教。幾年之後,他逐漸深信自己應當受洗;看見他這樣順服主,司布真感到非常欣慰。他的美好品格影響了他所照顧的孤兒院孩子們的生活,也鼓勵了孤兒院的朋友們繼續禱告和捐贈。

10年之後,他們在孤兒院男孩們住的房子旁邊,又為女孩子們建造了一所相似的房子。這兩所房子,再加上醫務室,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四方形院落,院子裡的空地上種植著草坪,孩子們可以在草坪上玩耍,院子的邊上裝點著花草和灌木。孩子們離開了沒有人照看的貧困的小茅屋,來到這個衣食無憂充滿關懷的地方。來到這個花園式的基督徒之家,他們會感覺到其間的差別是多麼大啊!

司布真每次來到孤兒院,孩子們總是圍在他的身邊。他知道每個孩子的名字,而且總是為每個孩子準備一個便士——那時一個便士也挺值錢的。他去看望住在醫務室的孩子們,為他們禱告,給予他們特別的關愛。

孩子們來自不同的教派,有黑人也有白人,有猶太人也有外邦人,有來自聖公會、長老會、公理會、天主教、貴格會的,也有來自浸信會的。孤兒院裡面一個又一個少年悔改歸正了,請求受洗;還有一些孩子長大之後,經歷了上帝的呼召,進入牧師學院學習,然後踏上事奉上帝的道路。

孤兒院是一個持久的證據,證明司布真的信心不僅是理論上的,而且還在行為上結出了美好的果子。孤兒院是一項慈善事業,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同,許多信徒不僅為孤兒院禱告,還慷慨地捐款支持。

毫無疑問,救濟院和孤兒院是基督教的果子,這與非信徒中缺乏這樣的機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英國當時有「自由思想者協會」和「不可知論者協會」,但這些組織沒有做任何事情來幫助那些貧窮和受苦的人。他們的工作就是詆毀和抨擊基督教,但他們絲毫不懂得為有需要的人奉獻自己。他們就像「好撒瑪利亞人」比喻中的那個利未人一樣,“從另一邊走過去了”。

但福音派的基督徒,長期幫助老人和孤兒營建溫暖的家。包括弗蘭克教授(Professor Francke),在德國建造並支持著一家很大的孤兒院。喬治.懷特菲爾德(George Whitefield),致力於在佐治亞的美國移民中從事慈善事業。喬治.慕勒(George Meuller)在英國開辦了一家可以容納兩千多孩子的孤兒院。巴納多醫生(Dr. Barnardo)放棄了自己的醫療事業,全身心地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們。另外一些基督徒沒有他們那麼卓越,但現在也在盡自己的最大努力開展類似的事業。

有一天,有個「不可知論者」與司布真談話,挑戰他的基督教信仰。司布真指出,非信徒的組織沒有給予他們周圍成千上萬有需要的人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福音派的基督徒開辦了各樣的慈善事業。司布真用對以利亞的勝利歡呼的解釋,結束了他們之間的對話:「眷顧孤兒的上帝,是真上帝!」


 
文字PDF /      講道MP3 / 
發佈者來自/127.0.0.1

前一篇     後一篇     修改     回"公佈欄"


回"首頁"